网站首页 榜样力量

“河北好人榜”6月入选名单发布,我市四人入选

发表时间:2017-07-03 来源:南和文明网

由河北省文明办主办的“河北好人榜”2017年6月入选名单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于6月30日上午9:00在涿州市劳动技工学院礼堂举行。本次发布交流活动系首次走进校园,300余名师生代表和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社会各界代表共同聆听人事迹,感受好人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落地生根。本次活动旨在深化拓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传播好人故事、弘扬好人精神,让更多的凡人善举从寻常巷陌走进公众视野,激发燕赵大地向美、向善、向上的力量,筑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道德基石。

(助人为乐 邢台)宁建强

这是全县首家农村公益书屋,每天24小时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当地村民中传为佳话,被誉为农村精神文化的家园。

“黄儿营西村是经济强村,创办公益书屋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钱袋子鼓起来,还要脑袋子“富”起来,靠文化知识创业兴业。”书屋的创办者宁建强如是说。

宁建强,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党委委员、企业党支部副书记、顺心电缆总经理、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席、德行天下公益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这位年轻人,有着新颖的发展理念,把企业当做实现人生价值,造福社会的舞台,创办了全县首家农村公益书屋,每天24小时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当地村民中传为佳话,被誉为农村精神文化的家园。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时候,宁建强积极投身捐资修路、兴教助学、扶贫帮困、救助灾区等社会公益事业,把来源于社会的财富反哺给社会,几年来累计捐资200多万元用于善行义举。

宁建强爱好读书,喜欢与书友相交。2015年,他将公益事业推向了更高层次,投资12万元,精心购置了3万余册优秀图书,创办了顺心书屋,无人值守,24小时向社会开放。

“这些图书包括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农业科技、法律知识、书法绘画、红色经典、古典名著、学生读物等等,非常适合农村群众的口味。”经常来书屋看书的村民宁京州告诉记者。

公益书屋坚持免费阅读,知识共享,本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传递爱”的原则,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理念,给喜欢阅读、追求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学习知识的殿堂!也给中老年村民提供享受文化知识乐趣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增强内心的力量,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宁建强成立了读书书法绘画诗歌微信群,将公益书屋进行了延伸拓展,利用现代自媒体传递书香之美,弘扬社会正气。目前,该群已经吸收微信好友200余名,个个能文善书,人人充满正能量。

(助人为乐 邢台)李亚

李亚,男,1987年出生,巨鹿县医院急诊科医生。2017年5月27日,李亚到西安出差办事,中午时分,当地气温已达到三十五六摄氏度。当走到西安回民街时,李亚发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出于好奇,他就过去看了一眼,发现一位老年男子半躺在老伴儿身上,双目紧闭,额头汗珠密布,胸口也湿了一大片。老伴儿神色焦虑、六神无主。周边围了一大圈人,有不动声色的,有窃窃私语的,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的,就是没有人上前帮忙。

李亚没有多想,分开人群走了进去。他先翻开老人的眼皮,试试脉搏,判断出老人还有生命迹象,同时对病人家属亮明自己急救医生的身份,安慰她的情绪。当得知病人心脏有问题、曾经下过五个支架时,李亚初步判断可能是心脏问题。因为手上没有急救器械和药物,李亚马上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随后,李亚先将病人摆放到半卧体位,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随后又向路人求救,看看有没人携带速效救心丸。在他的感召下,围观人群中也有人伸出援手:一位大妈掏出自己兜里的速效救心丸递了过来,一位老大爷和一个20多岁的姑娘替病人遮凉擦汗。

十分钟左右,救护车终于来了。由于通过刚才的询问得知,老两口的儿女均在外地,老大爷的老伴儿也患有冠心病,李亚不放心病人家属一个人处理这么大的事儿,就也上车跟到了医院。病人被直接送去抢救,李亚陪着家属跑前跑后,缴费、拿单子……一直等到病人清醒过来,李亚向病人家属告辞,并婉拒了她给的感谢费。

5月31日,李亚要离开西安了。临走之前,他又去医院探望了一下老大爷。这才了解到,对方是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西安市委离休干部张引泉。

“小伙子,谢谢你救了我一条老命。医生说我这是急性脑供血不足,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很可能就是半身不遂,甚至植物人,再严重的话这条老命就得交待了。”张引泉老人紧紧握着李亚的手激动地说。

张引泉老人开玩笑地问李亚,“你一个外地人也敢扶我,不怕被讹上?”李亚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天职,遇到这样的事不仅要扶,我还要救。”

在面对当前困扰人们的“有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时,李亚用行动证明,我们身边不缺少好人,见义勇为的美德依然在生活中闪耀。   

(孝老爱亲 邢台)杨金山

杨金山,男,南和县河郭乡西徐旺村人,农民,1964年7月17日生日。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南和县河郭乡西徐旺村,微风吹拂的街道上,孩子们在秋千滑梯边玩耍,老人们坐在树荫下乘凉谈天,街道旁的一个小巷子里,杨金山和媳妇儿推着轮椅上的“奶奶”,慢慢走出家门……

“金山哪,又带着奶奶散步呢?”“哎,今儿天好,让俺奶奶出来透透气,老在屋闷着也不行。” 一边和邻居们打着招呼,杨金山一边推着老人四处溜达,看看村里新开的花、抽出绿芽的树……

“奶奶可真是上辈子积福了,才能遇到这么好的人家!”“可不是,就是自己家有儿女也不见得像人家金山家照顾得这么好,看老太太精神多好!”看着一家人的背影,邻居们感叹说道。

邻里情深,两家人变成一家人

大家口中的“奶奶”叫邵九香,和金山家是前后门的邻居,娘家是曲周张高庄人。早年,丈夫孩子去世后,邵九香成了孤家寡人。那时起,杨金山一家就很照顾这位邻居,家里做啥好吃的,都会给邵九香送一份。初中毕业回到家后,杨金山看邵九香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就每天帮邵九香打扫,种地,甚至走到500米远的水井为她挑水。

1993年,邵九香住的土坯房塌了,老人一下子没了住处,身边无儿无女,也没有任何亲人,老人一下子犯了难。杨金山见状,和媳妇商量了一下,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其实,那时候,杨金山一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好,夫妻俩靠打零工挣点钱,年幼的儿子还需要他们照顾,一年到头有忙不完的家务和农活。但是,对于家里突然多出来的这个人,杨金山夫妇毫无怨言。

“奶奶60多岁过来,如今已92岁。”杨金山说,照顾老人并不容易,老人从开始的行动自如,到现在只能在轮椅上活动,照顾老人这么多年里,老伴郭巧莲吃了不少苦。一日三餐操劳,还要照顾行动不便的奶奶。“最多的时候,家里住着11口人,上上下下的家务事儿都要打理,真有点吃不消。”虽然这样,但杨金山夫妻俩从没嫌弃过“奶奶”,为她洗衣洗被、梳头洗脸。年复一年,杨金山悉心照料“奶奶”25个春秋。在杨金山一家的细心照顾下,这邻里两家,生活得更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没啥血缘关系,却照顾得这么好,金山一家是好样的。”看到这家人如此照顾邵九香,邻居都竖起大拇指。

胜似亲人,孤老“奶奶”不孤单

几年前,杨金山的二儿媳妇怀孕,但因为患了“脑垂体瘤”,一家人带着儿媳上石家庄看病待产。儿媳住院,早产的孙儿又需要人照料,夫妻俩正在忙得焦头烂额时,家里大儿子打来电话:“姥姥摔了一跤,胯骨摔折了……”没来得及问详细经过,夫妻俩连忙赶回了家,二儿子不放心,也随后跟了回来,把媳妇儿和儿子留给了老丈人夫妇俩照顾。3个多月的时间里,杨金山夫妻俩既要照顾儿媳、孙子,又要照顾卧床的邵九香,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有亲戚朋友问杨金山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夫妻俩朴实地说,“不会的!我们能成为邻居就是一种缘分,邻里一家亲,谁能忍心看着一位老人挨饿受冻、狼狈地生活呢?换作是其他人,我想也会这样做的。”一番肺腑之言让亲戚们竖起了大拇指。

2013年,村支书告诉杨金山,县乡有了好政策,邵九香原来的土坯房子要盖成新房子了,"那就给奶奶盖个大一点的房子吧,这样老人住着宽敞,我们照顾起来也方便!"从自家腰包掏出了1万多块钱,杨金山为老人盖了个宽敞点的房子。

没在一块住了,但杨金山夫妻俩一天会往“奶奶”家去5、6趟,换洗衣服、梳头洗脸,夫妻俩还跟原来在一块住时一样,什么活儿也不落下,为了让老人吃上热乎饭,俩人还特意买了保温桶,饭菜做好,第一时间就给老人送过去。

儿孙接力,老人就是全家的“宝”

2014年,杨金山脑血栓住院,郭巧莲在医院守了丈夫一个多月,期间夫妻俩担心“奶奶”的生活起居,特意叮嘱住得近的大儿媳,到奶奶家“勤走动”。1个多月的时间里,懂事儿的大儿媳薛红为老人端茶送饭,倒屎倒尿,细心照料。待杨金山夫妻俩回到家时,老人收拾得一如他们走时干干净净,夫妻俩打心眼里感激这个儿媳妇。“姥姥就像传家宝一样,从爹和娘那,现在又传到我们这一辈,我们一家会让他安度晚年,为他养老。”薛红说。

“我们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还好孩子们都长大了,儿媳们又都特别孝顺。”杨金山说,他们照顾“奶奶”的行为,也被子孙们看在眼里,虽然现在各自已成家有了孩子,但已开始接力照顾9旬老人,替他们分担了不少。

“奶奶,您给姥姥洗衣服呢,我给你担水来”看到奶奶擦洗老人换下来的床单、衣服,杨金山的小孙子会主动拿起水桶为奶奶往盆里倒水;天朗气清的日子里,杨金山要推着“奶奶”出门散步,儿媳会一起帮忙把老人扶上车,孙儿们就争先恐后地在旁边推着扶手……看到扶持老人的力量大了,杨金山夫妇俩也松了口气。

“照顾了我这么多年,真是让他们受累了……”提到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奶奶”不时地揉着眼睛。

“他们孝敬老人,传承着孝道。”村支书杨小六说,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杨金山夫妇俩树起了敬老、孝老、爱老的新风尚,村里家家户户都向着金山一家学呢。

(助人为乐 邢台)刘旭红

刘旭红,女,58岁,桥西区邢钢社区居民,2013年加入无偿献血队伍,2017年3月正式签署角膜捐献志愿书,成为一名角膜捐献志愿者。她说:“不论哪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我今天的选择会给另一个人带来光明。”

受益母亲,怀着助人的心

从小受妈妈影响,觉得帮助别人就像吃饭一样理所应当,现在她也是秉承这样的态度教育她的孩子。与她聊天的过程中,她回忆更多的是母亲带给她的影响,这些点点滴滴,让她终身受益。她说,妈妈这一辈子都在帮助人,让她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母亲的单位面临破产,母亲毫不犹豫拿出2000元钱给了厂里,她当时只有十几岁,那时2000元真的算是一笔大额资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并被母亲的行为深深触动了。

身患重病,坚持做公益

2011年被确诊为肺癌,她并没有被疾病打倒,她意识到生命不能就此终结,她想在生命的最后能为社会作出贡献。2012年她结识了“火车头”无偿献血志愿队队长任希,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开始了自己投身公益的长征路,2013年她正式成为了“火车头”无偿献血志愿队的成员,真正开启了她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旅程,在她身患重病期间,她义无反顾的参加公益活动,一次次忍受疾病给她带来的疼痛。2013年至今她参加公益活动30余次,参加公益演出30余次,多次在献血宣传活动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献血观念,宣传献血的好处,让更多的人们主动参与无偿献血,大力弘扬无偿献血是人道主义的高尚行为,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利己助人的大好事,为桥西区推动无偿献血积极作出贡献。在这次邢台市经历洪水灾害期间加入蓝天救援队先后去到了内丘县、邢台县义务帮助受灾的群众。邢台市报道的河北省红十字基金会授权河北蓝天救援队在全省发起“黄手环”公益活动,她也是其中的一员。她说她累并快乐着。

捐献眼角膜,把光明留给需要的人

她有一个愿望就是遗体捐献,她曾通过报纸、媒体等了解了一些信息,知道自己的器官不能救人,但她想遗体可以做医学研究,为祖国医学事业做些贡献,她积极做家人的工作,可是没人愿意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签字,于是她想“曲线救国”,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近期她的病情恶化,她又主动找到了我们,她怕她突然就不在了,想提前做些工作。3月31日河北省眼科医院的眼科主任来到病房,在邢台市红十字会、邢台市桥西区红十字会的见证下签署了医院的角膜捐献志愿书,并得到家属、朋友的签字,她从一而终的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正是这份信仰让她的生命绽放出光芒同时让她更坚强的面对生活。正是这种坚强、乐观和善良让她得到上天的庇佑,可以让自己坚持到今天。这次再见到她还是那么的乐观,一脸坚强的样子让我不禁为她点赞。

她说:“离开这个世界时,应该只留下爱,而不应该留下遗憾,我想把光明留在这个世界,让更多需要光明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从她的语气中能感觉到这样的大爱在她看是很自然的事情。


来源:河北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