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明村镇

南和县深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培树文明新风

发表时间:2020-05-17 来源:河北日报

树新风易陋习 厚养礼葬入民心——南和县深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培树文明新风调查

位于南和县和阳镇东韩村的镇级公墓。 
  从荒草丛生的大坟头,到开满菊花、松柏林立的小公墓;从披麻戴孝、焚烧扎纸的传统葬礼,到黑纱白花、鞠躬默哀的“追思会”……去年以来,南和县启动绿色殡葬改革,通过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墓园、推出惠民殡葬管理服务等措施,推动厚养礼葬的新风尚,让文明新风在当地落地生根。 

 为群众算好经济土地生态“三笔账” 

 立夏时分,记者走进南和县河郭乡卢牌村墓园,两排白杨高耸入云,石砖砌成的路上摆放着长凳,修葺一新的墓碑整齐有序,清风徐来,树叶沙沙作响,不时的鸟叫声让墓园内更添幽静。  

“村民以前只有祭祀时才来,去年县里推行殡葬改革,村里按照花园式墓园整修,现在平常也会有人来。”卢牌村党支部书记卢保堂告诉记者,墓园整修之前坟头挨坟头,“瘦身”加扩建后,焕然一新,今年清明节,村里还统一为每一家前来祭祀的村民准备了金盏菊,以此替代焚烧纸钱。  

卢牌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民卢新立说,以前群众为了讲排场、比阔气,葬礼场面越办越大,办一场丧事两三万都打不住,守孝排天计时,丧事短的五六天,长的甚至十几天,现在不光一分钱不花进公墓,葬礼的时间也短了。  南和县民政部门把账算得比村民更详细。  

“采用传统丧葬方式平均花费3万元以上,按照千分之六的死亡率计算,全县平均每年去世2300人,丧葬费用总支出达到7000余万元。”南和县民政局局长周学兰说,推行绿色殡葬改革后,南和籍户口的非财政供养人员,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骨灰盒存放费、公益性公墓墓穴使用费、墓碑、刻碑费等7项主要费用共2000元全部免除,财政每年投入460万元就能完成。 

 除了经济账,还有土地账。周学兰说,传统安葬多在耕地内,修建高坟大坟,全县不仅每年浪费34亩以上的土地,大型机械作业时还要专门绕开坟头,降低了生产效率。现在根据群众需要修建了公益性公墓,每年只需5.7亩土地就可满足全县安葬需求。

  同时,县里对散埋乱葬和老旧墓地进行标准化“瘦身”、绿化,鼓励占用耕地的墓地就近迁入公墓,严禁耕地内新增坟头,不仅节约出大量耕地,还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经营。  

“除了省钱、节地,生态账更是多赢。”周学兰说,在丧葬用品使用上,传统模式一口棺材就要使用1到1.5立方米木材,改革后统一使用骨灰盒,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2300余立方米。  

此外,在祭祀方式上,原来焚烧冥币、燃放鞭炮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容易引发火灾事故,改革后在公益性公墓设置公共祭祀区,大力推行网络祭扫、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现代绿色祭祀方式,有效避免了过度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也消除了上坟烧纸的火灾隐患。村民通过手机跟不能回来祭祀的亲人云视频。

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建设公益性公墓  算好账,剩下就是怎么改的问题。

  “绿色殡葬要想抓出实效,必须从强化顶层设计入手。”周学兰说。改革前,全县做了大量调研,充分了解丧葬习俗和群众意愿,在掌握各村现有墓园和“三沿六区”内散埋乱葬坟墓情况基础上,对推行绿色殡葬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出台了《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工作三年攻坚计划(2019-2021年)》。  

“超过60%的村都建有公墓,这是我们能够实行集中安葬的一个重要基础。”周学兰说,有“安身之所”是解决群众“逝有所安”的根本,只有把公益性公墓建好了,殡葬改革才有了抓手和保障。

  南和县党政领导班子意识到,殡葬改革触动的是民众的感情,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意愿与需求,所以,不论是新公墓的建设,还是老墓地的升级提升,都是在乡镇提出方案,各村召开座谈会、提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实施的。

  不搞无序的推进,明确操作实施的标准,南和县专门成立绿色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县域工作实际,出台《关于推进绿色殡葬改革的实施方案》,对新建公益性公墓的建设标准、使用程序、管理维护,老旧墓地的坟头“瘦身”、生态绿化,散埋乱葬坟墓迁入公墓等改造提升工作明确了实施标准;对免除丧葬费用、丧葬习俗改革、服务管理等方面细化了操作办法。

  灰瓦白墙、拱形门洞、镂空花窗……位于南和县和阳镇东韩村的镇级公墓,在庄重肃穆下透着古代园林般的雅致,该公墓的设计者、东韩村党支部书记闫冲告诉记者,这处公墓过去是一个废弃砖窑,占地约18亩,去年10月份完工,目前建有1008个墓地穴位,辐射周边17个村落,与一些村子的村级公墓相结合,预计可满足未来15年使用需求。  

如今,南和县已高标准建成县级殡仪馆,规划建设了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公墓123处,完成了115个老旧墓园和60829个老旧坟墓标准化“瘦身”,节约腾出土地800余亩。

  因势利导让文明理念渐入人心  近日,在南和县和阳镇西内村,伴随着低沉的哀乐,亲人佩戴黑纱白花鞠躬默哀,村民贾某的“追思会”现场庄严肃穆、简约朴素。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安葬到公墓也符合老人生前一贯的处事风格。”逝者的儿子说,去年以来,村里大喇叭一直在广播亲人去世后要火化、公墓安葬的惠民政策,一开始不太能理解,后来大家都这么做,慢慢也就认同了。  “改革前,我们预料到了,最难的部分就是做群众工作,为此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周学兰说,建公墓容易进公墓难,难就难在要转变群众的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了让群众接受,南和县首先让全县70余家党政机关和单位、218个行政村的6400余名党员干部签订绿色殡葬改革承诺书,并要求他们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同时,利用村民座谈会、悬挂条幅、大喇叭广播、发倡议书等方式,借助“三下乡”、“文化七进”、文艺汇演等形式,宣传政策法规,推广好经验,曝光坏典型,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殡葬改革中来。  

“我把改革的政策和好处用手机录成音频,每天一早一晚在村里用大喇叭广播,连续播了一个多月。”贾宋镇冀牌村党支部书记冀少波说,政策实施后第一个去世的老人家属并不同意逝者入公墓,他就和村“两委”成员和红白理事会到家里做工作。

  在冀少波看来,传统办丧事流程复杂,费事费钱还耽误工夫,其实村民都不认同大操大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出面牵头解决,去因势利导。”

  南和县也将绿色殡葬纳入村规民约,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在全县推行以“厚养礼葬”和“追思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  

“乡镇干部或者村里有威望的人致悼词,回忆逝者生平,乡亲们向遗体鞠躬告别,反倒比之前披麻戴孝更有意义。”冀少波说,在吊唁时间上提倡“当日葬”,原则上不超过2天,很多人在外打工回来一趟不容易,时间短也不给大家添麻烦。

  南和县还对带头群众进行奖励,规定每个乡镇前10名按要求完成“追思会”、实行火化、到公益性公墓安葬的,奖励事主3000元,激发了群众参与积极性。

  据统计,绿色殡葬改革推行9个月以来,南和县共计火化遗体891具,其中非财政供养人员火化遗体达790具,有效减轻了群众开支,为进一步做好乡风文明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南和县在绿色殡葬改革中突出惠民原则,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和县已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试点,未来将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