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明要闻

殡葬改革,让“归去”更文明

发表时间:2020-04-02 来源:南和文明网

★10月1日起,全市所有城乡居民遗体都必须实行火葬,不得火化后再装棺土葬

★加快市新殡仪馆建设进度,确保2020年9月30日前投入使用

★凡不积极落实火葬的农户,不得参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

清明节到来之际,在南和县三思乡西北部村的陵园内,一场“云祭扫”正在进行。

“低缓的音乐声中,一束白菊敬献墓前……”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志愿者帮远在广东的本村村民要现科为其父亲进行了祭扫。“通过预约服务,让我用这种方式,向父亲表达了追思之情,这个清明更‘清明’。”要现科说。

近年来,我市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解决我市殡葬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殡葬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打响移风易俗攻坚战。

《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自4月15日起,全市所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农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一旦去世,必须无条件实行火化,同时宣传发动、鼓励带动其他群众积极落实火化制度。自10月1日起,全市所有城乡居民遗体都必须实行火葬,不得火化后再装棺土葬。少数民族城乡居民去世后,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提倡火化、节地生态安葬。

清明即将来临,殡葬改革成了热门话题。我市全面推行殡葬改革,努力革除丧葬陋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南和县殡葬管理所骨灰楼

现状 “死人”与活人争地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社会改革,事关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受“入土为安”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对推进丧俗改革、推动行业发展产生较大阻力,“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在充分尊重民间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科学推进殡葬改革,达到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破除封建迷信丧葬陋俗,提高社会文明的目的,成为关系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对殡葬改革工作高度重视,早在201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的通知;2018年民政部联合中央文明办等16个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省民政厅就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河北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殡葬管理工作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殡葬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日前,我市又出台了《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严格要求。旨在全面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殡葬改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移风易俗变革,其解决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殡葬行为,更涉及到人们的殡葬观念、意识的改革,必将会造福子孙后代,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日前,记者走访一些县(市、区),发现殡葬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并不均衡。在一些地方,不时可见一些坟茔散落于田地、土丘之间。有的荒草丛生,年代已久。有些却土色鲜明,显然是新坟。“一般都是在自家地里安葬,讲究的还会请风水先生看看。”一村民说。

《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禁止建造坟墓;在允许土葬的地区,政府应当将公墓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禁止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不少农村随意的安葬方式显然违背了规定,既不利于土地的节约,也影响环境的美观。

而即便在有公墓规划的地区,村民们也放任自流地选土地建坟墓,谁家的墓造得更大更豪华,谁家最有面子。信风水讲排场比阔绰,致使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怪现象屡见不鲜可见。

走访一些县(市、区),记者明显感受到殡葬文化的差异性。某村一户人家,几个孩子都在北京工作,这让同村人羡慕不已。他们说:“这家的祖坟冒烟了,孩子才会这样有出息。”这也就不难理解推行火葬在当地会有多艰难。村民根深蒂固的理念不仅阻碍了殡葬改革,也影响了村民之间的和谐。某县划分土地,由于祖坟动不得,坟上的小树苗经过若干年长成了参天大树,影响了庄稼的收成,造成坟主人和地主人大打出手。而类似的事并不少见。

南和县郝桥镇公益性公墓

措施 打造殡葬新理念强力推进殡葬改革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我作为一名党员,要带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父亲葬礼坚决不设灵堂、不收礼金,要在24小时内火化,把父亲安葬在公益性公墓……”前不久,南和县三召乡圪塔头村党员刘相民带头响应南和县简葬号召,在90岁父亲去世后24小时内安葬在公益性公墓,全程没有哀乐、没有宴席也没有本村之外亲属参加。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推行丧事简办,这是我市深化殡葬改革的举措之一。随着殡葬改革工作的推进,很多市民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开始树立移风易俗、文明节俭的现代殡葬新理念,并开始用低碳文明的殡葬形式来寄托哀思。

在推进文明殡葬工作中,《方案》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及其直系亲属要自觉做到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将骨灰存放骨灰堂或葬入公墓。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实施节地生态安葬。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党员干部去世后一般不成立治丧机构,不开追悼会。要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主动做殡葬改革的践行者、生态文明的推动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要教育和约束直系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按要求举办丧事活动。党员干部要向本单位党组织递交承诺书,主动接受党组织和社会监督,为广大群众树立标杆和榜样。严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丧事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禁借机收敛钱财。严禁在林区、景区等禁火区域焚烧纸钱、燃放鞭炮。全市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及其直系亲属要带头执行殡葬改革政策,凡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从严处理。

加快殡葬设施建设

加快殡葬设施建设,夯实殡改工作基础。《方案》指出,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丧葬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殡葬改革、提升火化水平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按照国家《殡仪馆建设标准》,对市、县(市、区)的殡仪馆、骨灰堂等殡葬设施进行新建或升级改造,确保年底前建设改造完成并投入运营,同时严格落实《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大县乡村公墓建设力度。凡新建殡仪馆在投入使用之前,老殡仪馆不准关闭,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待新馆启用后,再有序拆除。在现有殡仪馆更新、改造期间,当地政府要帮助引导群众到市殡仪馆或附近县(市)殡仪馆火化,并全部减免额外费用。邢台县委、县政府和市民政局要加快推进市新殡仪馆建设进度,确保2020年9月30日前投入使用。

提高殡葬服务水平

清明节前夕,记者在南和、柏乡等地采访了解到,少花钱、少占地、少耗资源、少污染的绿色殡葬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在南和的一家殡仪馆,没有吹鼓手,没有鞭炮,纸钱有专门焚烧炉,不再烟尘纸灰满天飞,家属多用鲜花寄托哀思。

据南和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该县按照“党委主导、政府推进、因地制宜、公益惠民”的原则,推动绿色殡葬改革,把以人为本、厚养薄葬的理念贯穿改革全过程。截至目前,已建成县级殡仪馆1处、县级公益性公墓1处、乡级公益性公墓4处(3处在建)、村级公益性公墓115处,完成115个老旧陵园和60829个老旧坟墓的标准化改造,节约土地800余亩。

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提高殡葬服务水平,《方案》提出,要加强殡葬队伍建设,按照《河北省殡葬管理所(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人员配备比例,配足配强工作人员,根据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补充,绝不允许将殡仪馆向社会租赁经营。3月底前,各县(市)人员必须配备到位,逐步采取外出跟班学习、以师带徒、岗位帮带等方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

建立健全政策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强化推进火葬手段。各县(市、区)组织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改进丧葬补助金、抚恤金领取办法,国家公职人员以及参加社会保险人员死亡后,凡不能出具民政部门颁发的火化证明的,一律不得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市、县(市、区)民政、财政部门要努力做好殡葬服务机构保障工作,保证殡葬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人员工资正常发放。

柏乡县持续强化推进火葬手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全县党员干部火化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该县争取省级“双五十、双一百”专项资金250万元,改善了办公条件、更换了火化炉,建成了遗体告别厅和固城店镇北江村骨灰堂。按照省市要求,如期完成了火化炉尾气净化除尘设备和遗物、祭品焚烧炉等设备安装。同时,落实惠民政策,减轻群众负担。严格按上级要求,对柏乡县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实行了免除运尸费、火化费和免费提供一个骨灰盒的殡葬惠民政策,平均每年为贫困人员减免费用约7万余元;对全县城乡居民全部落实殡葬惠民政策。

全面取缔非法公墓

丧葬习俗改革是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各地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县城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坚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治理,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渐入人心。

记者了解到,我市传统的土葬习俗依然存在。一方面,传统的土葬模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我市一年死亡人数在3至4万之间,如果全部实行土葬,按每座坟墓占地1平方米计算,每年将新占用多少土地,长年累计将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同时,土葬所需的棺木每年也大量消耗木材,“死人”与活人争夺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加之由于上坟祭祖引发的森林火灾,也造成大量森林资源损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殡葬协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殡葬业消费将达到6000亿元,这将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强力推进殡葬改革,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赶超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风气。

《方案》指出,我市将全面取缔非法公墓,严厉打击乱埋乱葬行为。各县(市、区)要以村为单位,集中时间对辖区内非法占用耕地、林地、山场、文物保护区、河道两岸和国省道干线两侧,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重要河流湖库管理范围、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四区一线”建造的各种坟墓,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发现一个,查处一处,全面整改。2020年底前彻底把违法占地建设的公墓整改到位,并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约束。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督导各乡村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完善制度,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特别要把推行火葬、严禁土葬写入村规民约,让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形成良好习惯和风气。凡不积极落实火葬的农户,不得参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加强常态监管,随时掌握情况,发现违规问题,及时进村入户,现场纠正处理,确保村规民约落到实处。


声音 破千年旧俗 树时代新风

绿色殡葬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争取群众支持是关键。我市通过广泛宣传,转变群众观念,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积极有步骤地推进绿色殡葬、遗体火化,节约殡葬用地,引导群众参与、支持绿色殡葬改革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殡葬改革。

“我们清河县第一时间发出了致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希望广大父老乡亲从自身做起,破除丧葬陋习,倡树殡葬新风。这需要党员干部起好带头作用,做好疏导工作。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绿色‘殡葬’,呼吁民众对长辈们厚养薄葬,勿让‘子欲孝而亲不待’成为生者遗憾。”清河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死后不土葬,实行火葬,不用棺材,我全力支持。”市民王先生说,在一些地方,在葬祭的项目选择上,如今已有骨灰自然葬、骨灰撒海、树葬、草坪葬、花坛葬、骨灰立体存放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都很好,希望我市也能提供差异化、人性化服务,更好地衔接葬与祭,满足人们的不同情感需求。

“实行殡葬改革,是破除封建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是建设文明邢台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南和县西北部村党支部书记要献昌说,“土葬是农村保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让村民接受火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习惯的改变需要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所以也希望在推行火葬时多去引导群众,不要盲目强制执行。”

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民杨建立则表示,希望各级政府完善制度,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特别要把推行火葬、严禁土葬写入村规民约,让广大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形成良好习惯和风气。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觉得选择网络祭扫的方式,向已故亲人寄托哀思也挺好。”远离家乡到外地务工的马艳表示,网络祭祀平台给像她这样不能回乡祭祀的人带来了方便,网络祭祀虽然是虚拟的,但只要怀着一份真挚、崇敬的心来祭祀,同样可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这样的祭祀更显文明和环保。马艳父亲曾说百年后自愿火葬,作为子女的他们明白父亲的用心,更为父亲高尚的觉悟感到自豪。

“党和政府实行殡葬改革,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作为一名老党员,百年之后更要积极带头响应。”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和朋娥说,“要大力弘扬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理念,不断推动移风易俗,用实际行动保护好绿水青山,为邢台多作贡献。”

一位民俗专家也表示,从清明祭扫情况来看,通过政府的大力倡导,近年来人们对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认可度在不断提高。比如火葬率有了明显提升;以民为本的殡仪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清明等特殊时点,焚烧祭品等不文明祭奠现象逐渐减少;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和接受绿色生态安葬方式等。

破千年旧俗,树时代新风。如今,大家的观念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殡葬形式已逐渐被绿色殡葬所代替,“归去”变得更加文明。

来源:邢台日报